相較于劉偉強的《風云雄霸天下》,《風云II》明星陣容和場景顯得很小器。想再次創造當年4千万票房,全年中文電影票房冠軍的神話看來是無望了。
這樣的爛戲,最后只能用“忠于原著”的梯子讓導演下台。那樣,就只有馬榮成先生和死忠風云迷才有資格為電影打分了。
忠于原著嗎?觀眾干脆看漫畫算了,看什么電影!
|
0
comments
|
|
0
comments
|
|
0
comments
|
|
0
comments
|
|
0
comments
|
|
0
comments
|
|
0
comments
|
|
0
comments
|
|
2
comments
|
|
0
comments
|
|
1 comments
|
現實的虛幻太多 走
跟我來
記得扎上你的頭發
深呼吸 一 二 三
逆光微亮
往最深處游去
穿越那些石頭 水草
這樣 你不必費勁說話
用呼吸聲打破寂靜 就足夠
這樣 我們不怕迷路
漫無目的 左拐右彎
還有還有 魚也不會
刺激 你的耳朵
餓了 吞食身邊的氣泡
前面 一片隱秘的深藍
慢慢 慢慢 慢慢
再往前些 再往前些
一切會變得 清澈
氧氣 用完前
再看你失焦 的眼神
緊握 我的手 記下這
光影
約定你 一起潛水
記得記得
不可 以笑 浪費氧氣
|
2
comments
|
|
0
comments
|
|
0
comments
|
|
0
comments
|
|
0
comments
|
|
1 comments
|
迪斯尼的動畫就是有這樣的感染力,開場的的十分鐘內觀眾已經為之動容熱淚盈眶,中段就笑得前仰后翻,散場的時候再讓你帶著濕濕的臉頰和一顆溫暖踏實的心離開。
【up】故事簡介:
一個名叫卡爾·弗雷德裏克森的老人,與妻子一生都夢想著能環遊世界、出沒於異境險地體驗,卻平淡地渡過了一生。為遵守對死去妻子許下的承諾,老人決定用萬顆氣球讓房子升空飄到千里外的南美洲完成和妻子年輕時候共同的冒險夢。仿佛在命運的安排下,他與一個8歲的小朋友終於踏上了冒險的旅程。“老小兵”的奇特組合並肩闖蕩江湖,共同經歷了荒野跋涉、叢林野獸與反派壞蛋的狙擊。
這是一部講述愛與夢想的歷險電影,這樣的題材在本質上就很受歡迎。[Stuff I'm going to do]這句主角妻子留下的話貫穿整部電影,也是失去老伴的卡爾爺爺老年生活指引。對妻子的思念和回憶是這個沉默孤僻的老人繼續生活的唯一推動力。老人之所以在七十高齡還可以異想天開靠氣球升空飛到南美洲密林冒險和怪獸搏斗,只因為心中懷著和妻子生前那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感動而讓卡爾爺爺的心一直停留在年輕時期。
Pixar動畫師的鬼斧神工,加上編導的創意和用心再造就了迪斯尼動畫片的另一經典。網上的評論甚至拿這部【UP】與【獅子王】和【美女與野獸】等經典之作相提并論。不同的是迪斯尼老早就放棄了手繪動畫和載歌載舞的歌舞劇呈現方式。雖然【UP】還是逃不出美國主流動畫片的模式,但主流歸主流還是有好壞之分。
作為動畫世界的長老,迪斯尼的確還是在創意與內涵深度上拋離了夢工廠的動畫片,若要作比較的話就像拿Jack Black和Charlie Chaplin比較一樣。
這部片子的背后還有著一段賺人熱淚的感人故事
名叫Colby Curtin的小女孩与皮克斯《飞屋环游记》的故事。Colby Curtin 身患绝症(准确的说是癌症晚期),眼看着自己就要离开人世,Colby想在自己生命结束前完成最后的遗愿——那就是看迪士尼皮克斯的年度新作《飞屋环游记》。
早在年初,深受病痛折磨的Colby看到《飞屋环游记》的预告片,她立刻爱上的这部电影,但是由于身体原因,《飞屋环游记》在影院上映后她并不能到影院观看。
家人在了解Colby想看《飞屋环游记》的强烈愿望后决定要尽一切努力帮Colby完成这个愿望,一位Colby的家人联系到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 工作人员。结果,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一位皮克斯的工作人员真的来到了Colby的家,他为Colby带来了一张装有《飞屋环游记》正片的 DVD和一包《飞屋环游记》的周边产品。Colby和她的家人在家里观看了《飞屋环游记》这部影片。影片结束后,皮克斯的工作人员问Colby是否喜欢这 部作品。Colby,此时深受病痛折磨已经无力说话了,但她轻轻的点了点头来表示自己对《飞屋环游记》的喜爱。
7小时后Colby离开了人世,可以说皮克斯的《飞屋环游记》让Colby的家人陪伴着Colby度过了其最后的快乐时光。
值得一提的當然是Pixar總會在動畫電影開場前加映的動畫短片的優良傳統。
這次的短片叫『Partly Cloudy』,光看片名就知道這也是一部有笑有淚的片子。奉上劇照一張,劇情就先賣個關子因為這是上電影院才看得到,下載的時候大多沒有的。這么好的一部動畫當然要買票捧場啦!
【Up】導演介紹
彼得•道科特 (導演/劇本創作/故事創作) 作為一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最引人睹目的人才已經開創出傑出的職業生涯。他於1990年加入工作室,開始了動畫制作,同時領導各種皮克斯制作的商業活動,例如純品康納果汁,四白飲料盒回收和救生員。
步約翰•拉薩特和安德魯•斯坦頓後塵,道科特為《玩具總動員》創作了故事和人物,那是皮克斯的第一完整的電影長片,他還擔任了動畫監制。他創作了《蟲蟲危機》,並且是《玩具總動員2》故事的原創者。
道科特首次亮相是導演《怪獸電力公司》,並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動畫長片獎提名。作為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關鍵人物,道科特以迪士尼《機器人總動員》的故事原創身份獲得了另一個奧斯卡獎提名。
Trailers
|
0
comments
|
直到三天前在臉書上發現了這個視頻。
這首歌很好聽,而且歌聲好像似曾相識。看看資料發現歌手叫做Olivia Ong. 立刻做了地毯式的搜索,發現Olivia Ong來自新加坡曾經在日本發過一張叫Fall in love with-Olivia的專輯。哎呀!原來此Olivia非彼Olivia, 一個叫Olivia Ong另一個叫Olivia Lufkin。Olivia Ong的風格是就jazz与pop, Olivia Lufkin走的是搖滾路線,怪不得看見Olivia Lufkin的造型怎么看也不像會唱爵士歌曲的人。只能怪自己老鼠老虎傻傻分不清楚。所幸的是兩個Olivia都是美人。Olivia Ong比Olivia Lufkin年輕多了,才二十四歲。
其實在網上關于Olivia Ong的消息和資料并不多,有大部分的都是日文資料。因為她剛剛在去年從日本回到新加坡加盟華研唱片,還沒發中文專輯的緣故。搜索到資料都和【小娘惹】和星光五班有關。
以下是網上找到關于Olivia Ong的簡介:
2001年,15歲的王儷婷在一場歌唱比賽中被日本S2S唱片公司的總裁 Suzuki Ken 發掘,並簽入其旗下。她結束了在新加坡的中學教育,花了一年時間在日本的高中學習,隨後成為一名全職藝人。
2004年11月,王儷婷在一場新加坡對日本的足球賽(2006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上清唱了新加坡國歌「前進吧,新加坡!(Majulah Singapura)」,吸引了當時很多觀眾的注意。
2005年,王儷婷的首張專輯《A Girl Meets Bossa Nova》問世,採用巴薩諾瓦(Bossa Nova)曲風,受到好評。在這成功的基礎上,她於同年發行了個人第一張創作專輯《Precious Stones》。此後 Olivia Ong 在日本和新加坡受到廣泛關注。她繼而推出了偏向流行音樂風格的《Tamarillo》以及《A Girl Meets Bossa Nova 2》。而她在2007年中旬推出的以翻唱並重新編曲的老歌為主的《Fall In Love With》更使得她在新加坡的人氣直線攀升。至此,王儷婷的所有專輯都是以英文姓名Olivia Ong發行的。
2008年12月8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了《從日本回流 王儷婷成飛輪海師妹》一文。報導稱,該歌手正式以中文姓名加盟華研國際音樂。同月,她的中文單曲《如燕》在新加坡933電臺打榜成功,取得了當週第二的成績。該歌曲亦被用作電視劇《小娘惹》的主題曲。
Olivia Ong 是首位通過打入日本市場而成名的新加坡歌手。在她之前其他藝人如孫燕姿、林俊傑、蔡健雅等皆是通過到台灣發展而走紅的。
最近華研派她到星光五班踢館得到了不錯的成績,臺灣方面開始注意她了。這里可以看到樂迷對她的看法。有一點我十分贊同,她的衣著造型真的不符合他的年齡(最少在港臺樂壇的標準下),把她搞到整個中年婦女那樣實在不好吧!就算她唱的是英文經典歌曲也不應該穿成那樣。拜托,她才二十四歲咧!比楊丞琳還要年輕呢!
希望未來她正式發專輯的時候能把她改造得亮麗年輕些。十九歲就一人到日本發展,一路走來應該不簡單。嗯,這小女孩很勇敢。在星光五班加油吧!
|
0
comments
|
若硬要为[九号禁区]下个定义的话, 那它就是Slum dog Millionaire + Independence day + clover field +Man in Black +卡夫卡的变形记!
原本Peter Jackson联络Niell Blomkamp是想让他导演电玩Halo的电影版。但这个计划在娱乐三大巨头Fox, Universal和Microsoft的谈判破裂后泡汤。Peter Jackson觉得这个有才气的年轻导演应该得到一个拍长片的机会(注:Niell Blomkamp从VFX名校Vancouver Film School毕业后执导了不少MV,广告和短篇)。于是便拿了Niell之前拍的短篇[Alive in Joburg] 向QED International争取资金开拍了本片。
所以Peter Jackson曾对记者说到:District 9 was born the day Halo died。
以下便是这部片子的前身-[Alive in Joburg]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亮点当然就是电脑特技的使用。Niell Blomkamp在拿导演筒之前毕业于VFX名校Vancouver Film School,过后也当了几年的三维动画师。当年在变形金刚爆红前,那个会跳舞的Citreon机器人广告便是出自Niell 的手笔。由于对vfx的熟悉和掌控,加上Peter Jackson御用特效公司Weta Digital的加入使到[九号禁区]能在3千万美元的预算下呈现出好莱坞顶极的特效(相较于变形金刚3亿美圆的天文数字预算,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片子在导演的家乡南非的贫民窟中实地取景,舍弃了好莱坞惯用的蓝屏(blue screen)拍摄方式。这样可以增加画面的真实性,而降低在后期制作的难度。值得一提的是, 片里头也尽量不使用好莱坞现在流行的motion capture科技,里边的外星人全都是由同一位演员Jason Cope所扮演。如果大家在imdb进行这部影片的搜索的话会发现演员名单尽是不知名的小人物。同样来自南非长着一张大众脸的男主角Sharlto Copley(他是Niell的前老板和Alive in Joburg 的监制)展现了令人激赏和惊艳的演技。这位初登好莱坞大银幕的演员把戏里面那个油腔滑调,贪生怕死而后又转变为英雄的高难度角色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部片在开始的二十分钟使用了和clover field相似的手提镜头拍摄,这种记录片式的手法恰恰能使观众更投入电影而忘了画质和特效的缺陷。所幸的是导演记取了clover field当年所犯的错误 ,并没有让这摇晃的拍摄手法贯穿全片再次让观众呕吐。这摇晃的记录片手法在二十分钟后边慢慢的过渡为一般在好莱坞片中惯用的平稳拍摄手法。所以想要观赏此片的朋友大可放心。
再追加HD Trailer:
在trailer中可以看到长得像虾子的外星人嚷着要回家,地球人也表达了不再欢迎这群外星访客并希望他们及早离开的意愿。巧的是片中的男主角因为不小心接触了外星人的科学实验品而发生基因突变,慢慢的变成像虾子一样的外星人而被政府追捕和被亲人唾弃。这样的剧情不就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吻合吗?同时我也发现这些外星难民的处境和我国的外劳有相似之处,作奸犯科实为生活所逼。
我从不曾在任何一部电影里看过如此彷徨无助沦落为地球人所奴役的外星人。同时这也让我感受到周星驰式的幽默:外星人也是人,外星人也需要人权!
这部小刀锯大树的电影一定会在各大影展大放光芒,并且在票房上缔造奇迹。在截稿时,[九号禁区]已经拿下美国票房排行榜冠军并挤下之前的G.I. Joe。
谢谢Niell再次告诉好莱坞片商观众并不会只满足于亿万预算的电影,才气和创意还是能在有限的资源下缔造神奇。
导演的一些广告作品:
*X-Men Origins: Wolverine,Star Trek,Angels & Demons, Night at the Museum 2, Terminator:Salvation, Transformers 2, Ice Age 3, Harry Potter 6, Alien at the Attic, G.I Joe.
|
0
comments
|
暗房自爽 | Entries (RSS) | Comments (RSS) | Designed by MB Web Design | XML Coded By Cahayabiru.com | Distributed by Deluxe Templates